丈量膴膴周原 赓续历史文脉——宝鸡“四普”纪实
岐山,乃周室肇基之地,礼乐文化之乡。三千多年前,周族首领古公亶父越梁山,渡漆水至于岐下。后历三代,励精图治,三分天下有其二。周武殷周鼎革,周公制礼作乐,深刻形塑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岐山县“三普”文物点多达500处,位居宝鸡县区之首,是名副其实的文物大县和历史名城。
一是向新标准学。进驻岐山开展实地调查工作后,首先面临的最主要任务就是对老的普查软件进行升级,对1.4版本软件的填报要求与标准进行学习。普查五队采取每日内业集体学与个人自学相结合的方式,认认真真学,逐条逐项学,确保新标准烂熟于心,转化为行,让新标准成为新习惯,让新要求入脑入心。
二是向专家同仁学。外业采回的遗址标本,如果定不准时代,搞不清器型,虚心请教同仁,特别是贾保弟、赵鹏、张建英、阮海峰、海金霞、王俏等诸位老师。或者将标本拍照发给相关专家,听取专业意见。
三是向专业书籍学。在工作群分享《中国陶瓷史》《中国纹样史》等参考工具书和期刊论文,让队员自学,对照标本学,用科学理论指导调查实践,切实提升队伍综合业务能力。
一是根据队员的专业与年龄特点,合理分工。给年轻同志多压担子多锻炼,让老同志做好智囊和助手。
二是每批任务下发后,集中下载。组织队员第一时间在手机端下载所有数据,节约时间,避免后期多次下载。外业前一晚及时下发第二日工作任务,文物点责任到人。外业前,所有人必须熟悉当日三普文物信息。外业过程中,由点位负责人拍摄定位照及四至边界,其他人负责标本采集和文化遗迹的寻找、拍摄与记录,将协助收集的信息发到群内,由点位负责人内业时汇总上传。队长负责范围的圈定,测绘负责RTK打点与全景航拍。
三是做到当日工作任务难易结合,工作适量。始终坚持由远及近,山区与平原同步推进,确保当日工作当日毕,高效能完成任务。
本次普查,我队按时完成63处文物点的复查任务:从文物点类型看,古建筑7处,古墓葬11处,古文化遗址42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3处;从文保等级看,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一般文物点55处。调查评估新线索4处,登记新文物点2处。
一是每个镇工作结束后,每处文物点报表逐项逐字进行检查,重点关注新版软件增加的项目,一丝不苟,不留疑问;对存档文件夹进行定期检查,确保本地文件和上传文件一一对应,做好系统数据的定期备份,确保数据安全;当发现电脑内存引发数据出现问题时,及时联系数据专家董少奇对数据进行了初始化,保证了基础数据的完整性。
二是落实省“四普”协调推进专班调研座谈会会议精神,对县保及其以上文物保护单位,以公布文件为准绳,以遗迹分布情况为基础,认真听取专家意见,适度参考保护管理规划,合理判定文物点的本体范围、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
三是与当地政府干部与村民形成合力,克服困难将点位信息摸清找准。在蒲村镇人大主席李红科和文化干事赵凯的陪同和全力支持下,普查队顺利攻克崛山上的两个重要点位,在凤鸣镇文化干事雷莉莎和蔡家坡镇副镇长宋伟峰的协调下,热心村民协助我们快速复查了所在区域的点位,高质量完成普查任务。
一是餐票领取后,第一时间分发每位队员;合理把握工作节奏,确保队员们按时用餐、规律作息。
二是每日外业出发时,领取足量饮用水,携带急救医药箱,保证队员渴了有水喝,受伤了有药治。
三是关爱病号,工作不断档。本次普查初期,流感在普查队蔓延开来,大家相继感染,咳嗽发烧接连不断。为保证工作有序推进,我队优先将任务重担调剂到健康队员肩上,让病患队员得到充分休息,尽快恢复。
当日后再回望这片曾用脚步丈量过的膴膴周原时,我们首先想起的一定会是,为保护文化遗产、赓续历史文脉而挥洒青春热血的这个夏末秋初。
图文 〡市普查队、扶风县博物馆 王福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