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宝鸡“四普”纪实
八月虽已入秋,但是大自然似乎还在留恋夏日的热情,气温依旧保持着每天三十多度的高温,普查队员们顶着炎炎烈日,怀揣着对文物保护的热爱和激情,踏上了宝鸡市文物普查的第三个征程,开启了文物普查岐山篇。
岐山,自古以来就是文化积淀深厚之地,周文化的发源地更是赋予了这片土地无尽的传奇色彩,《诗经》有云“周原膴膴,堇荼如饴”,这里植被茂密,土壤肥沃,村落星罗棋布,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等文物资源非常丰富。
和以往的麟游七人队、扶风五人队不同,这次岐山四小队由四人组成,人数虽少,但是四位队员各具特色,其中有文博知识丰富,领导能力强的郝队;有专业知识扎实和实践经验丰富的陈波;还有一位最年轻,为文物的记录提供了坚实支撑的李彦文,当然还有我这个业务新手。在郝队的带领下,我们轻车简从,深入各镇开展文物实地调查。
每天早上八点半,我们准时驱车前往文物点,遇到路途遥远的也会7点出发。为保证普查进度和数据采集的准确性,我们各司其职。在前一天晚上,郝队会查看地图,了解路程的远近及各文物点的相对位置,规划好行程。李彦文则会检查所有需要使用的器材,给电量不够的器材充好电,做好调查点位的信息准备工作。我和陈波负责下载“三普”数据及查阅其它相关资料,了解调查文物点位的类别、具体年代、需重点核实的信息等。然而,“路漫漫其修远兮”,在实际调查中,往往会遭遇意想不到的困难。
还记得普查的第一个文物点是位于故郡镇的陈家岭遗址,前一天从三普数据得知,这是一个难啃的硬骨头。第二天到达遗址附近后,我们发现只有爬到山顶才能到达遗址区。这是一座少有人爬的山,山路羊肠,湮没在浓荫之中,坡度有点陡,慢慢地我和郝队两名女同志便落到了后面,陈波和李彦文不时回头张望,并且停下脚步等着我们。走到一半时我觉得太累了,心中有了放弃的念头,就说我们为什么非要爬上去呢,可是郝队却说,爬山的过程可能很辛苦,很累,但我们就是要有这样一种坚持到底,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寻找到那些在时间的长河中留存下来的文化遗存。最终历时一个小时,我们爬到了陈家岭遗址。山顶景色绝佳,蓝天白云,绿草野花。我们立刻开始了数据和标本采集工作,土层内夹杂的陶片,裸露的截面,层叠的泥土无声地讲述着古代先民的生活故事。
回顾二十多天的普查工作,我们每个人内心都充满着自豪感和成就感。“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当我们亲手去触摸那些采集到的标本时,心中无限感慨,也充满了敬畏。这就是我们的自信之基,力量之源。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物发出历史之声,就是要我们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靠着坚韧不拔的意志,守护好我们的文化,坚定我们的文化自信。
图文:市普查队、凤县文物局 海金霞
市普查队、陇县博物馆 郝蕾
上一篇:文物普查班级中的“四好”小组 ——宝鸡“四普”纪实 下一篇:丈量膴膴周原 赓续历史文脉——宝鸡“四普”纪实 上一篇:文物普查班级中的“四好”小组 ——宝鸡“四普”纪实 下一篇:丈量膴膴周原 赓续历史文脉——宝鸡“四普”纪实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