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三普”记忆——麟游县篇
人生短短数十载,值得回味的经历很多。每段记忆,都有对应的密码。只要时间、地点、人物组合正确,无论尘封多久,过往的人和事都将在遗忘中重新拾起。也许有人会说“不是都过去了吗?”其实过去的只是时间。“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每个人都有雄姿英发的过去,其中的苦辣酸甜经过发酵慢慢沉淀。有些经历是必须回忆,甚至是有必要纪念的,它们挥之不去,魂牵梦绕,也许再过5年、10年、20年,还是会有人想起,想起属于自己的“三普”记忆。
麟游县的普查工作自2008年9月8日开始至10月12日结束,历时36天。
有了眉县普查工作的实践,所有队员总结了经验教训,转战麟游时大家都有了几分底气。关于“省表”与“国表”之争也有了定论,彻底摒弃了繁琐的WORD表格文档,直接填写“三普国表”软件系统,按照配套的操作手册做到标准统一,虽然再次变更了填写要求,鉴于麟游县文物点的数量少于平原县区,还是能够在短时间内调整适应的。
9月9日,飘起了小雨,经过眉县的洗礼,“战骑”(队员对自行车的爱称)都状态不佳,加上转运的长途颠簸,有的轮胎泄气,有的车框有些散架,不够板正。刘麟书记找来了维修师傅,我们冒雨在麟游县博物馆院中整备车辆,由于时间紧迫,还是决定按计划分组出发。
2008年9月9日,普查队冒雨在麟游县博物馆院内整备自行车
普查队按照业务能力、采取新老结合、以老带新、年轻力量为主的原则,进行了重新分组。我们小组原定组长是杨水田(周原博物馆,现已退休)、后因故更换为汪玉堂(扶风县博物馆,现任馆长),而此时汪馆长已经奔赴所属乡镇。我与刘军户在麟游县招待所待其返回耽误了1晚,是各小组中最后一个出发的。因为工作乡镇偏远,由皮卡车将我们送至河西乡。
河谷夹道、残塬纵横的特殊地形让人望之兴叹
进入河西乡时我就注意到,手机收到了一条提示短信:“欢迎来到飞天的故乡,甘肃欢迎您!……”也没有多想,我们尚处陕西境内,甘肃移动属实是过于好客了。可后面的4-5天内,我们3人的手机却陆续欠费停机,通讯不畅给普查工作造成了严重不便。依稀记得汪馆长欠费最多将近100多块,而我欠了76块。河西乡没办法充值,只能拜托远在县城的熟人补缴欠款。后来才知道,麟游的河西乡因与甘肃灵台接壤,完全依赖甘肃境内的通信基站。河西乡的人都用甘肃号码,我们在这里打电话是按长途外加漫游收费的。
河西乡缺水一开始我们是不知道的。入驻河西乡后,乡上的干部就近安排我们租住在兰堡子村一住户家中。虽然院子中间接有自来水管,但房东却提来一桶水让我们用。我们也没多想,当天晚上3人洗漱后、便将剩余的水冲洗陶片了。第二天再回驻地,拧开水龙头,却没有一滴水,看样子已经长时间没通过水。还未意识到问题严重性的我们便向房东要水,房东却有些不高兴,告诉我们因自来水管尚未接通,他们要定期下到村东很远的沟底去运水,头天给提来的一桶水起码要用两三天,更不能理解用水来清洗捡拾的“瓦渣片”。我们向房东讲明文物普查工作目的后,又讨得半桶水。自此在河西普查期间,我们把节约用水贯穿始终,采集的陶片以及换洗的衣服都转移至崔木镇后才做清洗。后来了解到相邻的阁头寺、丈八乡也有用水困难的情况。
04
在河西乡吃饭也是一个难题。得益于新西(安)兰(州)公路的建成通车,河西乡政府对面设立了一个招呼站。由于通行班车稀少,当地一村民便将小吃摊开在招呼站内,为了遮风挡雨还沿着场站外沿搭了棚,因陋就简的条件下,很难做到干净又卫生,加上来往食客不多,养成了店主“豪横”的气质。削筋面煮得夹生不说,还要提前预约,过时不候。汪馆长善意的提醒几句,谁知彪悍的老板娘便停火作罢,当场让我们到别处就食。无奈之下,经当地村民指点,我们沿新西兰公路向北,骑行十余里,到达甘肃灵台邵寨镇。一过陕甘地界,地形豁然开朗,邵寨镇两条十字街道店铺林立,甚至还有1家网吧。惊叹之余,忽然明白了河西乡留不住人的原因。随便寻了一家饭店,5块一大碗的鸡蛋西红柿烩面片,美味至极。那时候的我尚且吸烟,出发时买的两条美猴早已消耗殆尽,随即补充了两条兰州香烟,采购了一整箱桶装方便面、糕点、火腿肠等,靠着它们完成了河西的普查工作。
河西乡招呼站内的小吃摊
河西乡租住村民家中
05
至洪泉乡后,经村民介绍,我们投宿于洪泉村唯一的旅社,此间旅社有且仅有一间客房。据老板介绍旅社客房曾是乡供销社的一部分,由于长期没有人住,已经成为仓库。推开掉扇的门,浓重的霉味扑面而来,房内西侧靠墙堆满了玉米。东侧垒砌有“锅连炕”,炕已经塌了,其西侧支着双人床板。由于房内狭小,为了安置我,房东又寻来一块门板搭在锅台上,与条凳撑起一张简易床,睡在上面也算安稳。房内吊顶正中有一灯头,装上灯泡后明亮起来。房间内的墙壁贴满了发黄的报纸,新奇之余饶有兴趣的阅读起来,最早的报纸是70年代的,种类包括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以及地方报纸等。掉扇门外有挂锁,所以晚上睡觉门是关不上的,只能用木棍在房内顶着。
房顶铺设彩色塑料布,天黑以后,房顶以及土坯墙内,逐渐热闹起来,成为老鼠的天堂。塑料布上老鼠欢快的蹦来跑去,动静很大,我们调侃这是老鼠出来上操了。记得一次梦中感到有东西砸在身上,惊醒之余打开手电,发现是一只硕大的老鼠从房顶掉了下来,迅速钻进坍塌的土炕内逃之夭夭。被褥返潮跳蚤也异常的多,每晚都被咬得不能安然入睡。
尽管条件艰苦,至少在洪泉乡见识到了当地孩子们念叨许久的“百人大集”,也吃上了特产“血条面”。
洪泉乡洪泉村唯一的旅社内
洪泉乡旅社内整理资料填写国表软件
河西乡、洪泉乡、崔木镇位于麟游县的东北,东与咸阳彬县、永寿相接,北与甘肃灵台邵寨镇交界。3个乡镇面积较大,约占麟游县域面积的五分之一。普查区域地理环境特殊,河谷夹道、残塬纵横,于眉县表现出彩。自行车在麟游山区“水土不服”。实施扶贫工作以来移民搬迁新村以及修建的公路全在山、塬顶的开阔地区,而生产生活用水均源自谷底或沟底,因此旧有村落及文物遗迹往往也在这些区域。爬坡下沟骑行是不切实际的,在泥泞坑洼的便道上只能推行,一推就是十几里,山路两侧灌木密集,枣刺林立,轮胎频繁被扎便是日常,遇到河流险阻或车辆损坏,也只能上演“车骑人”的无奈场景,在麟游自行车逐渐成为队员的负担累赘。
由河西乡“转战”崔木时,我们3人沿着新西兰公路一路向南,上坡推的忧愁,下坡滑的畅快。我骑的弯梁自行车后轮采用鼓刹,鼓刹散热差,长时间频繁的刹车导致制动鼓与摩擦片过热烧糊,而汪馆长与刘军户的山地车却没有这种尴尬。汪馆长执意与我换车,美其名曰要享受下坡的速度与激情,展示脚蹬轮圈的“脚刹”技艺。执拗不过,我与刘军户只能步其后尘望着风驰电掣的背影大声疾呼!动辄数公里的下坡路橡胶鞋底都磨下去了许多。历时3个多小时“过山车式骑行”,我们平安抵达26公里外的崔木镇。
普查下沟
河西“转战”崔木途中至咸阳彬县界
麟游的普查经历对我个人来说是次难得的历练!虽然条件艰苦,但是让我体会到了基层工作的困难和不易,以及文物工作者的责任和良心。普查队的每位同仁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忘我工作的精神也在潜移默化地感染着当地百姓,使他们自觉地加入到了当地的文保工作中。
在河西乡普化村时,三位老大娘得知我们在做文物调查,不仅提来开水,还给我们的包里塞上自家的梨以备路上解渴。在崔木镇花园村时,一位老大爷主动给我们提供存车的方便,待工作结束返回时,又端上一盘蒸熟的苹果和核桃招待我们。在洪泉乡的南对落沟、沟沟村时,一位老汉与上中学的孙子,主动引领我们达目的地。像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可惜由于太过仓促,当时没能记住他们的名字。但是,山里人那种特有的质朴、善良,连同内心的感动烙在了我心里。
他们是贫困的,也是平凡的,更是可敬的!他们让我们感受到真正的麟游人——纯朴、善良、真诚。麟游县文物普查的功绩簿上,应当有这些父老乡亲的一份。
河西乡兰堡子遗址调查记录
淳朴可爱的麟游人民
图文 | 张程
编辑 | 王含
审核 | 秋风
欢迎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