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知识

搜索:

二级分类:

追寻陈仓古国 (三):雾里看花的虢国

    许多春秋战国时期的列强,都能在宝鸡找到它们的血脉。东方的许多方国,它们早先居住在西部,随着西周封建屏藩制度发展,走出关中,林立于中原大地。现有的考古资料表明,西周时期在今宝鸡一带重要的方国有夨、散、虢、(弓鱼)等四国,其地望大致可以确定,历史轮廓基本可以勾勒。
    虢国是西周时期的一个重要的诸侯国,它以陕西宝鸡为源地,以拱卫周代王室为己任,不仅是当时的一个军事大国,而且还与周王室沾亲带故。有关它的文献记载,由于语焉不详,人们总有一种雾里看花的感觉。


出身显赫
    在金文中,“虢”字作一手按虎,一手持械,作奋力击虎状。周初分封同姓诸侯的目的,是要让这些姬姓贵族结成捍卫周室安全的坚强屏障,而虢国的建立,更担负这样的特殊使命。
    西虢封建较早,时间在周初文王之世。东虢则稍晚些,有文献可考的是在武王克商后对殷畿一带进行封建。学术界普遍认为,西虢封地大致在今陕西宝鸡虢镇一带,这里是周都丰镐(今陕西西安市西)的西大门,自古就是巴蜀及西北地区通往关中的要冲之地。东虢所处的治邑虎牢关,地势险要,历来为军事之要塞,是周人经营东土、南土的军事枢纽。西、东二虢所封地理位置分别位于周王畿西东两端,紧依宗周、成周,既是周王室的东西屏障,又是进出王畿的必经关口,皆属军事战略要塞。这表明西、东二虢在西周众多封国中,地位独特而重要。


重重迷雾
    虢国是西周初年的姬姓封国,斗转星移,沧海桑田,岁月模糊了其本来面目,致使先秦两汉的文献中先后出现了五个虢国。
    《汉书·地理志·弘农郡》陕县下班固自注云:“陕,故虢国。有焦城,故焦国。北虢在大阳,东虢在荥阳,西虢在雍州。”这是最早记录四个虢国的文献。《水经·河水注》卷四把班固所讲的“陕县之虢”称之谓南虢。《史记·秦本纪》载武公十一年(前678年)“灭小虢”。于是便有了西周春秋时期有东、西、南、北和小虢等五个虢国。
    自东汉以来,史学界围绕它们的分封、地望、迁徙及其相关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多数学者认为,西周初期,周王所封只有二虢,一为东虢,封邑荥阳,公元前767年为东迁的郑国所灭;一为西虢,封地宝鸡。西周晚期,西虢东迁,族人一支滞留原地,史称小虢,公元前687年为秦武公所灭;另一支则东迁到今三门峡、平陆一带,因其地跨黄河南北,隔河相望,故有南虢、北虢之称,今人则一般称其虢国,公元前655年亡于晋国。

 

    虽然目前学术界似乎厘清了历史上五个虢国族属源流的纠葛,但却还没有解决西虢东迁的原因和时间,更没有解决虢国(南虢、北虢)的起源、建国年代和开国君问题。
    虢仲、虢叔,是王季的儿子,文王的兄弟。对虢仲、虢叔,谁封在西虢,谁封在东虢,历来说法不一。东汉贾逵、马融和唐代张守节以为虢仲封东虢,虢叔封西虢。而西晋杜预、唐孔颖达等主张恰恰相反。1972年,班簋实物的再发现,似乎为问题解决创造了可能。郭沫若先生考订铭文中的虢公就是西虢的始封者。陕西凤翔出土的金文资料不仅说明虢仲始封于西虢,而且还说明西虢在西周时期习惯称为城虢,以区分东虢。也就是说,虢仲封于西虢。

 
权倾朝野
    文王以降,西虢国君或贵族大都在周王室任职,历任卿士,世代为公,而东虢国为子爵或男爵的小国。所以,在朝廷任职的虢君均出自西虢,由此可见,在实力及影响上,东虢远不及西虢。
    厉王时期的虢公长父也同他的前辈一样,一方面做着西虢国君,一方面担任王室卿士,辅佐周天子。厉王初年,淮夷侵周腹地,直达镐京与成周之间的洛伊地区,严重威胁着周王朝的统治。虢公长父与周王坐镇成周(今洛阳),兴兵讨伐。宗周钟告诉我们,厉王最终取得了对南淮夷的胜利。但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也极大地消耗了周王室的人力和物力。为支持战争,厉王推行改革,实行“专利”,史称“厉始革典”,厉王可谓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改革家。虽然在战争中厉王取得胜利,但改革最终失败,厉王被逐,流亡彘地(今山西霍州),最后客死在那里。


    而积极辅佐厉王的虢公长父也因此失去了在王室的官职,不得不返回封国。政治上的失利,也给西虢在宝鸡的继续存在造成了无法克服的困难。大约此后,虢公长父开始了西虢的东迁进程。虢公长父死后,葬于今河南三门峡上村岭虢国墓地。

    虢公长父之后,见于金文资料的是虢宣公。有学者认为虢宣公子白和虢季子白是一个人。虢宣公的主要功绩是征伐猃狁,大获全胜而归。猃狁是居住在陕北高原的少数民族,从西周中期以来就不断侵犯关中地区,周懿王以来对西周政权的威胁更加严重。周宣王即位后,不得不集中力量解决这个问题。宣王派南仲驻兵朔方,遣尹吉甫率军向陕北、晋北一带进击,命虢季子白作为一方面军征伐猃狁于洛水之北,取得巨大胜利受到周宣王的奖赏,他为纪念这件值得纪念的事情,就铸造了气势宏伟的虢季子白盘。

    虢季子白盘清道光年间出土于陕西宝鸡的虢川司,与毛公鼎、散氏盘、大克鼎被称作清末出土的四大国宝。长130.2厘米,宽82.7厘米,高41.3厘米,为传世体积最大的西周时代青铜器。铭文111字,记述虢季子白奉王命征伐西北猃狁族后于周庙受赏的情况。此盘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

小虢的灭亡
    春秋初年,在西虢的故土仍有一个名“虢”的小国。《史记·秦本纪》载:武公十一年(公元前687年),初县杜、郑,灭小虢。表明春秋初年秦武公初行郡县制时灭掉了一个名“小虢”的国族。这说明文王弟虢仲所封的西虢,在西周晚期东迁后,留下的一支仍居于原地,直至春秋中叶秦武公初行郡县制时才被灭掉。

销声匿迹
    虢国始建于周初的大分封年代,封地位于陕西宝鸡。从西周初年到春秋初期,虢国贵族一直是周王室的权臣显贵,在周政治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西周春秋时期重要国家之一。
    虢国虽为姬周王室嫡系封国,但最终没能踏上春秋霸主的宝座,早早地淹没于历史长河之中。东虢在公元前767年被郑国所灭;西虢东迁于三门峡后,于公元前655年被晋国利用“假途伐虢”之计所灭;西虢东迁后的小虢在公元前687年被秦武公所灭。这就是虢国的一部从初封、辉煌、最终走向衰亡的演变史。虽然虢国已消失了2600余年,但虢国的亡国史给世人留下了太多悲怆凄凉的意味,“唇亡齿寒”“假虞灭虢”这些历史典故,给人们留下了千古教训,直至今天,也仍起着一定的警示和劝诫作用。


— END —

 

图文 || 怡华

编辑 || 王含

审核 || 张程

上一篇:黑白分明---青铜彝器“拓墨”技艺   下一篇:人类滑雪起源于中国——文物见证冰雪运动历史 上一篇:黑白分明---青铜彝器“拓墨”技艺   下一篇:人类滑雪起源于中国——文物见证冰雪运动历史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