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白分明---青铜彝器“拓墨”技艺
石鼓山M3户方彝腹部纹饰
青铜器文物、石刻艺术等皆以精美的造型、华丽的纹饰、珍贵的铭文而名扬古今中外。可是这些均只提供展览参观,对于普通群众来说很少可以近察,很少拿来把玩,更没有机会细细地钻研品味。但是,自当有了拓墨,青铜器的诸多优势得以更大发展体现,楮墨之间以藉传拓而广布古人真迹,这不仅为大家鉴赏观摩,进而提供依据来稽考我国文字的嬗变,研究窥探古人的思想和历史的点滴,更大程度地展现了青铜器和石刻等珍宝的瑰丽光辉。
一、拓墨的渊源及最早的青铜器拓本
石鼓山M3户卣乙腹部纹饰
至于拓墨始于何代?暂不得而知。我们推测有了纸墨之后,人们为了省掉校对抄写碑文的麻烦,就发明了拓墨。据《隋书·经籍志》说“后汉镌刻七经,著于石碑,皆蔡邕所书。……其相承传拓之本,犹在秘府。”知可能始于后汉。而传世的拓本,最早应是清末敦煌发现的唐太宗温泉铭碑拓,有永徽四年(653)唐人手写题记。故而最早的拓墨主要是石碑的拓本。
我们认为拓墨与古时的印刷有联系。晚唐时始有雕版印刷,拓墨应是开雕版印刷之先导,印刷方法是拓墨的反转。拓墨是用墨在纸上,而印刷是将墨刷在雕版上,这一反转的工作,该是积累长期拓墨的经验才得以实现。当然可以说,拓墨是我国最早的简单印刷术。
石鼓山M3铜禁侧面纹饰
青铜彝器的拓墨最早见于史籍的是宋皇佑三年(1051),诏命秘阁及太常把所藏的三代锺鼎器付修太乐去捶拓以赐宰相(《籀史》上一〇)。可惜《考古图》《历代锺鼎彝器款式》等书未能尽据拓本。嘉庆以后,钱坫的《十六长乐堂古器款式考》,阮元的《稽古齐锺鼎彝器款式》开始根据自藏的和各家的拓本编篡成辑,拓本才为人所重视。
二、拓墨的技术方法
拓墨的方法简单。用水湿纸,铺于铜器或石刻之上,按纸于纹饰或字中,扑墨纸上,待干后把纸揭下,阴文字迹为白色,其余为墨色。阳文相反。但实际并非这般简单,欲拓出字迹的体势和风韵,做到毫芒毕现,墨色浓淡恰宜,需要熟练的技术和经验。
拓墨按照成品色彩浓淡分为两类:乌金拓,就是用重墨摹拓,墨如黑漆,光可鉴人;蝉翼拓(或蝉衣拓),就是用淡墨轻拓,望之如蝉翼,丝毫毕露。蝉翼拓不如乌金拓随着时间的长久而更加明显,乌金拓历久而弥新。还有青铜器全形拓,把器物原貌转移到拓纸上,加入透视、素描等美术手法。
石鼓山M3方座簋座部纹饰
拓墨所用的工具颇为讲究。纸质的优劣对于拓墨关系很大,太脆、太厚不行,一般以薄绵纸为最佳,薄宣纸也可以。当然对于不同的所拓物体要求纸质各异。墨的选择特别重要,适宜用松烟墨,不宜桐油烟和煤烟所制的墨,松烟墨墨色深黑,上色容易均匀。现一般用较为高级的书画用墨汁,要求颜色深黑,无杂质,亮度适中。现今已经不局限于黑色,红色、蓝色、橙色等等都有呈现,且各具特色,精彩纷呈。作为青铜彝器的拓墨,黑白记载最真实最有效最优美。
石鼓山M3虎纹戈纹饰
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拓墨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加凸显其文化价值,一直运用在文物、考古、工艺、美术研究等领域中,对古代文化的保存与传播起着重要作用。青铜彝器的研究和记录最少不了“拓墨”,她黑白分明的记录方式为青铜器文献记载做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
图文丨王皓
编辑丨王含
审核丨张程
上一篇:追寻陈仓古国(二):不知姓氏的散国 下一篇:追寻陈仓古国 (三):雾里看花的虢国 上一篇:追寻陈仓古国(二):不知姓氏的散国 下一篇:追寻陈仓古国 (三):雾里看花的虢国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