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栏目导航
联系我们
地址: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西宝路12号
电话:0917-3266528
邮箱:bjskgyjs@163.com
当前位置:主页 > 公众考古 > 考古知识 >
古人也爱吸猫?——传承千年的猫奴情怀
浏览: 发布日期:2023-03-06
风卷江湖雨暗村,四山声作海涛翻。
溪柴火软蛮毡暖,我与狸奴不出门。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宋)陆游

图片

近日

5件猫爪金饰文物

萌化不少网友

图片

图片

据了解

山西考古研究院对周代北白鹅墓地

进行抢救性发掘

出土文物500多件

其中在M1中

发现5件足形金饰

距今约2700年

形似猫爪

图片

北白鹅墓地考古负责人介绍

墓主人是一位男性

金饰可能是墓主人佩戴在腰间的

 

猫是一种神奇的生物。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猫很早就作为伴侣,出现在人类的左右。猫能灭鼠害,为人类的生产生活做出了贡献;猫萌态可掬,让喜欢它的人爱不释手,视为最贴心的宠物。如今,很多人的日常生活已经离不开可爱的猫咪。那么,中国人豢养猫的历史有多长呢?

图片
一、远古的猫

中国人豢养猫的历史其实十分久远,几乎与中华文明并行发展。考古材料中的猫比文字记载要古老得多。江西万年县仙人洞遗址出土野狸下颌骨,年代距今约12000年;广西桂林甑皮岩遗址出土过2块猫左下颌骨和1枚游离齿,年代距今约12000~7000年。这两个遗址的猫骨均鉴定为野猫。而关于“猫”的记载始见于《诗经·大雅·韩奕 》:“鲂鱮甫甫,麀鹿噳噳。有熊有罴, 有猫有虎。” 这是一首周宣王时代(公元前827~782年)的颂诗,当时已有熊罴猫虎等动物的分类概

图片
广西桂林甑皮岩遗址出土猫左下颌骨

图片
二、人间萌宠

古人爱称猫为狸,如《韩非子》曰:“使鸡司夜,令狸执鼠,皆用其能”,《吕氏春秋》说“狸处堂而众鼠散”,表明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已经开始有意思养猫捕鼠。到了汉代,《淮南子》言“譬尤雀之见鹦,而鼠之遇狸也,迹必无余命矣”,《说苑》谈到在民间,人们可以很便宜地买到捕鼠的“百钱之狸”。鼠害是古代农耕社会最为头疼的危害之一,猫恰好有捕鼠的天性,人们因此将猫视作可贵的同盟,豢养起来,逐渐生活在一起。
    《魏书·太武五王传》记载,在北魏太武皇帝十一男中,有个名叫“猫儿”的皇子。以“猫儿”命名爱子,这可能是中国较早反映猫作为宠物的材料。《资治通鉴》又载,武则天喜爱猫,专门训练猫与鹦鹉相处,结果“猫饥,博鹦鹉食之”,说明唐代已开宫廷饲养宠物猫之风。

     宋代养猫已成风气。宋代养猫热最突出的表现莫过于北宋都城开封和南宋“行所在”临安(今杭州)都有专卖猫食的市场。《东京梦华录》说开封的市场上“养猫则供猫食并小鱼”,可见当时都城里的人们养猫已是非常普遍。

图片
《画猫·宋朝十二月闲乐集》插图一
宋代从皇宫到民间,都盛行养猫。南宋第二位皇帝宋孝宗当初被没有子嗣的宋高宗选为继承人的事件就与一只猫有关。绍兴二年(公元1132年),为了尽快确定皇储,宋高宗选宗室7岁以下皇子10人备选,最后确定一胖一瘦两人。宋高宗本意是留下胖皇子,但是思前想后,他还是决定最后观察一下两位皇子。有一次,宋高宗将两位皇子叫到大殿上训话。这时有一只猫从他们脚下穿过,胖皇子一脚将猫踢开,惹得宋高宗不高兴,他说这只猫只是偶尔经过,犯不着将它踢开,如此轻率,怎可堪大任?于是,他最终留下了瘦皇子,即后来的宋孝宗。
     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还记载了个故事:权相秦桧的孙女被封为崇国夫人,尊贵无比,她豢养了一只非常名贵的“狮猫”,有一天这只猫突然丢失,她伤心欲绝。秦桧心疼孙女,于是立即命令临安府限期找到。到期之时,猫仍未找到,临安府便逮捕了临近崇国夫人府邸周围的居民,并准备弹劾守卫官兵。官兵们惶恐不安,于是到处步行求猫,凡是城内居民养的狮猫“悉捕致,而皆非也”。无奈之下,他们贿赂曾经见过这只狮猫的老兵,让他画了这只狮猫一百张图像,到处张贴,闹得满城鸡犬不宁。可见宋代官宦宠猫风气之盛,非前朝可比。
     上行下效 , 宋代民间养猫 、玩猫之风更盛,导致猫价上涨,名贵猫更是奇货可居,于是产生了一批盗猫为生的人。《桯史·猫牛盗》记载 : 盗猫一般在白天进行,因为杭州天气较为闷热,猫喜欢户外活动,极易被捕。抓获猫之后,将猫全身淋湿,放在准备好的缸或者桶中。因猫生性洁癖,皮毛淋湿后,它们便不断用舌舔,不干不止,一般不号叫,所以一旦猫丢失,很难找回。
     到了元代,人们养猫的喜爱丝毫未减。遗留至今的艺术品有王渊的《五狸图》,对猫捕鸟、嬉戏、舔爪等样子的细致生动的描绘;另有一幅佚名作品《同胞一气图》,描绘了四个穿着厚袄的孩童围着吃热腾腾的包子的场景。画面里更生动的是仰头等在旁边的小花猫,伸着脖子对孩童们的包子显露出一脸渴望的样子。从这种生活化的场景可以看出猫在当时已经完全融入人类的生活,被画家当作美好的生活场景记录下来。
图片
同胞一气图
到了明代,皇帝们对猫的喜爱更是无以复加。明宣宗就绘有狸猫图卷六幅,其中《花下狸奴图轴》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纸本设色,绘有湖石野菊,两只猫儿相向踞石下,悠闲自得,一只猫儿双目炯炯,神情机敏。画幅上方中央款识“宣德丙午制”,丙午即宣德元年,上钤“御府图书”玺。
图片
花下狸奴图轴
到了清代,第一次出现了记载猫的著作——《猫苑》、《猫乘》,分别为清代的黄汉、黄初桐带领编纂,目的是为了“使后之人知猫之有功于世,非特为博雅之助也”。其中以《猫苑》较为出名,书中囊括种类、形象、毛色、灵异、名物、故事、品藻七个门类,被视为当时关于猫的百科全书。
     猫和人的亲密已经维持了千年,如今的猫儿在人类社会之中已经变成了很多人不可或缺的伴侣。人们对于猫的喜爱和描绘从来都不仅仅因为它们本身,还有从它们身上看到了自己的或是自己渴望的精神状态。因为社会环境、思想观念的变化,对猫从原始食材的需求,到捕鼠的实用,再到宠物的亲近,再从艺术的描绘逐渐变成表达自我的元素符号和精神的寄托。猫已经和人类密不可分,并且还将会长久地陪伴人类,一起幸福地生活下去。
来源:重庆考古
编辑: 王含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