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俗又不忘俗 ——宝鸡出土的东汉“摇钱树”
宝鸡出土的东汉时期青铜摇钱树成功修复,成为近来媒体关注的焦点,而在摇钱树上铸造佛像使很多人大跌眼镜!那么,青铜摇钱树是如何发现?又有什么意义呢?我们还得从考古发掘说起。
为配合宝鸡高新小学建设,2018年初,宝鸡市考古研究所和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联合考古队在宝鸡高新区马营镇郭家崖发掘一座保存完好、未经盗扰的汉代砖室墓。
对于大多数考古人来说,能发掘到一座完整的古墓葬实属不易。从古至今,盗墓猖獗,如遇到财政吃紧,官盗也时有发生。从曹操设立的摸金校尉、发丘中郎将,到近代的东陵大盗孙殿英,这些还都是能耳熟能详,有史可考的。而私盗更是屡禁不止,无名的盗墓者多如牛毛,以至于有十墓九空之说。
砖室墓室是汉代墓葬的一大特色,起始于西汉中期的关中、中原地区,在以后各代均有沿用。这座砖室墓由斜坡墓道、甬道、前室、耳室、后室等部分组成,用青砖垒砌而成,券墓技术相当成熟。这是古代典型的三室一厅冥居式样,体现了古人事死如事生的价值观。夫妻俩合葬于后室,随葬品放置于前室。考古工作者根据墓葬形制、出土器物,判断此墓的年代为东汉晚期。大家知道,东汉晚期这段时间军阀割据,彼此混战,民生凋敝,在当时能建造这样一座墓葬,表明墓主的至少是富裕地主。
墓随葬品中有陶罐、陶釜、铜钱等,其中最为显眼的要数一株青铜摇钱树。由于墓葬受到雨水和淤泥浸泡,“摇钱树”出土时已经发生折断,只剩下86厘米残高,树叶残枝散落周围,修复难度很大,由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文物保护专家整体打包回室内研究修复。
经过文物保护人员连续两年多的清理、保护、修复,这件东汉青铜“摇钱树”终于重焕风采。修复后摇钱树高110厘米,由树干、枝叶和底座三部分组成。青铜树干上分别有纵横交错的五层枝叶,装饰题材有代表金钱的玉璧、铜钱,还有代表神鸟的凤鸟装饰,造型独特而华丽,十分罕见。特别要提到的是,五节树干上,每节都铸有佛像。佛像头顶有高肉髻,头后有椭圆形顶光,佛像大眼圆瞪,面部丰满,衣纹清晰,左手拳握,右手掌心向外部使用无畏印,双腿盘曲,呈结跏趺坐。
墓葬中随葬摇钱树是汉代墓葬的一个特点,主要流行于以四川为中心的西南地区,是一种集二元崇拜于一身的明器。一是祈求成仙的寓意,因为在摇钱树上有一些神仙题材;二是有现实的寓意,因为摇钱树上挂满铜钱,显示要将财富带入死后的世界。在摇钱树上铸造佛像大抵反映了当时人们的一种愿望,既信奉超脱无为佛界,又不忘尘世,希企财源滚滚而来的矛盾心理吧。
摇钱树干上奉佛造像是神仙题材当中一大门类,过去,在四川、陕西、贵州等地的东汉晚期墓葬曾出土过摇钱树干铜佛像,但学术界对其年代持谨慎态度,以致于将其年代推至三国时期。这种现象实际上反映了我国学术界一种普遍的心态,即中国的佛教造像不可能出现于公元2世纪的东汉时期,因为他们认为印度的佛像大约也是在这个时期才刚刚出现,尤其是不可能出现在与传播早期佛像“丝绸之路”较远的西南地区。历史果真如此吗?
为配合三峡工程建设,2001年宝鸡市考古研究所在重庆丰都槽房沟发掘了一座有明确纪年的墓葬(M9),时代为东汉安帝延光四年(公元125年),该墓出土的摇钱树干上铸有佛像,被誉为“华夏第一佛”。
重庆丰都槽房沟东汉佛像墓是三峡地区,乃至全国第一座出土最早的铜佛像的汉代纪年墓,它的年代还早于文献有关佛像铸造的最早年代记载,其重要意义可能还在于把印度佛像的起源至迟上溯至公元1世纪。古代印度记载史实的文献实在缺乏,堪称史籍的著作少到几乎没有。学术界一般将印度佛像起源大致推定在1—2世纪,丰都佛像出现于公元2世纪初,考虑到传播过程所需时间的因素,印度佛像应当起源于公元1世纪。
流行于西南地区的摇钱树在宝鸡地区出土,再次凸显宝鸡特殊而重要的地理位置。西周时期,位于清姜河流域的茹家庄一、二号墓葬分布出土两件半身男、女铜人像,与祭祀或巫术有关,有研究认为与三星堆青铜大立人、金沙青铜大立人源出一系。这是巴蜀文化辐射至宝鸡地区,与周文化交流与碰撞的结果。这些文化交流依靠其附近的故道而行实现的,故道是巴蜀文化和中原文化的交流主要通道。本次摇钱树的发现,再次显示汉代巴蜀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交流和互动,见证了2000多年前秦岭蜀道两端的文化交流。
上一篇:虚伪、残酷的封建孝道 ——郭巨埋儿砖雕 下一篇:国破人亡家何在? ——周原庄白二号窖藏主人的坎坷命运 上一篇:虚伪、残酷的封建孝道 ——郭巨埋儿砖雕 下一篇:国破人亡家何在? ——周原庄白二号窖藏主人的坎坷命运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