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愿长伴农夫左 一步一印荒野忙——宝鸡“四普”纪实
有那么一群人,他们男女老少,拥有同一个面孔,一同欣喜,一同担忧;也拥有同一双脚掌,一起登高,一起涉水;又拥有同一份信念,感知珍惜,愈加坚强;还拥有同一项使命,一点一滴,成就伟大……诸般交融,便化作一幅幅鲜活的形象,成为我们每一名四普人。笔者从二队视角出发,仅以个人感受,简短速写四普人物形象。
同一个面孔
在我眼中,四普人长着一样的面孔,我们的喜怒哀乐完全来自于这份光荣的工作,在太白、凤县的这些日子里,我们愈发真实的感受到它时刻牵连着我们的感情。时间不远,记忆犹新,在石塔河、在杨家河,我们沉浸在秦岭“年年青山年年金”和“忽如梦里早白头”的温柔里。我一直在想,如果生在、长在这样的大山里,难以想象能孕育出怎样的胸怀。而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中,外面的世界又能怎样探知我们的自足与幸福。
秦岭总是博大而深沉,包容万物而从不独独于人。听热情的村民大伯说现在隐于山林中的山顶石寨过去竟能遥望山下的河流。人潮褪去,这里便成为了精灵的乐园,而这些精灵极善捉弄我们。在石塔河,没有路的河道里,我们拾“石”而上,于是一次次从石头上滑下,有的坐在了河里,有的趴在了河里……冷汗混合着河水,倒也分不清,不过再多的惊吓并不妨碍我们再次启程。后来也是在石塔河,冰冷溪水中饥饿的蚂蝗趁着我们趟河的功夫,不知不觉咬住腿脚便不再松口,于是小指粗细的蚂蝗爬满队员张阳和临时队员赵伟康的腿,小姑娘被吓哭,男子汉也惊悸良久。过了河,在湿滑山路上,队长何治华眼镜不慎掉落被折断,只能用胶带捆绑勉强戴上,看到他一手扶眼镜,一手把崖壁,在湿滑悬崖边的羊肠路上一点点挪动脚步,这一定是他人生最凶险的时刻。还有山道上横七竖八倾倒的树,想来头上顶着大包的队员周俊最能体会这种危险……
欣喜时我们一同欣喜,担忧时我们一同担忧,但疼痛过去,记忆更新,爬山涉水后到达目的地的坚定与激动,总是令我印象最深刻的面孔。
同一双脚掌
在我眼中,四普人长着同一双脚掌,平均每天近万步的奔波,练就了一双铁脚掌。这双铁脚掌带着我们走过青山绿水,走过酷暑严寒。在太白山,我们踏过光秃的石板路,爬过高耸的乱石堆,穿过悬崖上的石道,滑下湿滑的陡坡,历时四天三夜的行程,这双铁脚掌带我们登上了最高的山,又安然送我们下山。在眉县,很多文物点坐标漂移很远,我们到坐标后往往需要耗费更大功夫,在上万平方米范围内开始搜寻,每每扩大到百余万平方米时方才能准确找到。
在莫家河,爬山的我们赶上了今年第一场雪,那雪来得突然而猛烈,纷纷扬扬铺满了枝头草地,前方的山路也很快迷茫。我们享受在飞扬的大雪中,倾听着簌簌雪花和吱吱脚步的交响乐,顿生欢喜,于是心愿能一直走,也相信我们能一直走。
在杨家河,我们沿着河道一路进入深谷,走过泥与冰雪融合的山谷小道,又从深谷登上雪山。向导大叔说,雪山原来有路,不想十年后路迹已完全湮灭于深林。于是我们在无边的雪山攀爬——逡巡——攀爬——逡巡……最后迷路。我私下想,如果有一种体质叫迷路,那我们应该大概率拥有这种体质吧,之前在石塔河迷路的困境历历在目,今日竟也如此。于是从晌午到傍晚,我们在雪山深林中不知走了多远,转了多少圈,最后登上山脊才找到文物点。放下焦虑,方才察觉雪水已完全浸湿鞋子裤腿,脚掌传来的冰冷刺骨,竟一时抵挡不住。
就是这样的一双铁脚掌,带我们一起登高,一起涉水,走过雪山荒路。只要有它,我们便不再怕走远路,更不怕走冤枉路,这就是一步一印踩出来的百分之百复查率。
同一份信念
队员们并不都是出身文物相关专业,或许是同一份信念让我们汇聚到了一起。从最初接触该专业,到参加工作,我对文物行业的认知愈来愈清晰,在我心目中的分量也越来越重。尤其是参加文物普查工作以来,队员们朝夕相处,互相帮助,互相启发,共同成长。犹记得五队李昱曾说过:“我们所作的工作很多时候可能就是在给少数濒危灭失的文物保留资料”,何尝不是呢。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有的已经淹没在历史长河中,将来也一定还有。由此我们愈加深知文物的价值,也深知我们所从事工作的重要意义。这种思想存在于二队每个人心中,我们尽可能详细探查每一处遗址,拍下尽可能详尽的照片,也尽可能详细记录每一处现状。
在太白、凤县,好几次因为路途艰险,身强力壮的我都有点吃不消,多少次劝饱受胃病折磨的何队长与瘦弱的张阳原地休息,我与周俊前去做资料。何队长一听此话,总是拧紧眉头,拄稳手杖,一马当先。张阳也总是说:“都到这了,就没想着半途而废”“不抛弃,不放弃”,紧跟何队长脚步走得飞快。周俊屁股还未粘地,也立马跑到队伍前面去开路。看着他们闪动的背影,我每每在想,是多么强大的信念支撑起何队长的毅力、张阳的倔强、周俊的责任心,这些最可爱的人啊。慢慢地,“不抛弃,不放弃”成为了我们心中最珍贵的信念。
这是我的信念,也相信是所有人的信念,我们因文物而汇聚,为文物而奔忙,我们感知珍贵,愈加坚强。
同一项使命
文物普查是几代人前仆后继的事业,历次文物普查均被赋予了伟大的使命,最终也完成了这项使命。我常常想,很多人在时代中寻求光辉绚烂,寻求伟大与传奇,但平凡与普通才是人生的日常,时代恰恰就是由这样的日常堆积起来的。今天的我们同样身处时代之中,我们去看、去听、去思考,又去记录、去阐释、去宣扬,在慢慢完成这项使命的同时,给时代打上了自己的烙印,我们的名字也与这个时代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宝鸡是我长期工作、生活的地方,我对这里有最深沉的感情。经过多年工作学习,我深刻认识到宝鸡史前农耕文化的古老与辉煌,奠定了中华民族根本的文明取向,塑造出中国封建王朝基本的发展方向,这是中华文明历经沧桑留下的最宝贵的东西。习近平总书记曾在这里讲过:“中华文明五千年,还要进一步挖掘,深入研究、阐释它的内涵和精神,宣传好其中蕴含的伟大智慧,从而让大家更加尊崇热爱,增强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代一代传下去”。所以我们在这里一步一印,一图一笔,慢慢地记录、慢慢地描绘这些属于老祖宗、属于我们、更属于子孙万代的宝贵财富,对你我、对中华民族、对世界而言都有重要意义。
带着伟大使命,在同样的山水环境中,在同样的文物点上,每代人都这样奔忙。时光流转,前辈们的身影逐渐淡去,他们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画像。今天我们在田野间感受先辈精神,在心灵里铸就奋进力量,也在逐渐形成我们自己的画像。
图文〡市普查队 阮海峰 张 阳 何治华 周 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