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考古

搜索:

二级分类:

“玉”意非凡——宝鸡地区出土先秦古玉佩欣赏


      考古学与民族学材料显示,人类大约自旧石器时代晚期就开始用各种装饰品来美化自己。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开始对各种珍贵的资源加以开发和利用,玉便是其中之一。在新石器时代早期的贵族墓葬中,考古工作者已有简单的玉制佩饰发现。

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使用,推动了砣子、管钻等工具的改革,使琢玉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经济、科学、文化、艺术的全面繁荣,使得玉文化的到大的发展。自原始社会末期以来一直为氏族显贵、奴隶主贵族及巫觋所珍爱并拥有特权的玉器,经过诸子的推崇、宣传,使之成为在政治、经济、思想、伦理道德及宗教等方面具有特殊价值与功能的标志物。

 

01
 
君子以玉比德
 

 

“玉”“佩”组词,翻译成白话文最直观的意思即为:“宽大衣带上悬挂的美石饰物。”

玉佩即是一种饰物,又不仅是一种饰物。当玉石被雕琢成器,被赋予身份、等级、道德等象征,它已不再是单纯的饰物,而是具有非凡意义的文化载体。

《周礼·考工记》有载:“天子用全,上公用龙,诸侯用瓒,伯用将。”后世儒学家或认为“全”应是指纯色的玉,只有周天子的组玉佩才能使用纯玉,其余的王公贵族必须要玉石并用。西周时期,周公制礼将佩玉制度与佩带者身份结合起来,赋予了玉佩身份、等级的象征。

《礼记·玉藻》又载:“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于玉比德焉”。春秋时孔子“以玉比德”,之后随着儒家思想的发展与兴盛,玉佩被“道德化”,成为君子之德的象征之物。

 

 

图片图片

《说文解字》中对“玉”与“佩”的释义:玉:“石之美。” 佩:“大帶佩也。

《五经通义》说玉“温润而泽,有似于智;锐而不害,有似于仁;抑而不挠,有似于义;有瑕于内必见于外,有似于信;垂之如坠,有似于礼。”孔子也说:“玉之美,有如正人之德”。他认为玉具有仁、智、义、礼、乐、忠、信、天、地、德、道等正人的品节,故而“正人无故,玉不去身”。之所以“玉不去身”,里面除了“正人比德于玉”的品德象征性之外,还包含佩玉控制行止的含义。“玉不去身”之玉,首要是指佩玉。

佩玉可以起到一种提示效果,提示佩玉人的行止有必要沉着适度。走快了,佩玉的碰击声非但不动听,并且很乱;走慢了,力度不行,佩玉就不会发出碰击声;不疾不徐,沉着适度,佩玉才会发出动听的声响,这正是一个人品行的外化。人起坐时亦是如此。因此,佩玉是一种经过外在手段强化男人品德修养的方法,其品德效果远远大于审美效果。

 

02
 
宝鸡出土古玉佩概况
 

 

宝鸡作为周秦文化的发祥地,出土的玉器主要集中在西周及春秋战国时期。作为装饰类玉器的玉佩,在宝鸡地区十分常见,且具有非常鲜明的时代特点。

 

 

图片

 

西周时期

在宝鸡茹家庄、扶风强家村等地的西周墓出土玉器数量十分可观。茹家庄

上一篇:“玉”意非凡——宝鸡地区出土先秦古玉佩欣赏   下一篇:我的“三普”记忆——岐山篇 上一篇:“玉”意非凡——宝鸡地区出土先秦古玉佩欣赏   下一篇:我的“三普”记忆——岐山篇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