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中的廉洁文化
“清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崇廉尚廉从古至今深深植根于人们的心中,也刻画进文物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文物里的廉洁文化!
由于镜子能直接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引申为检验或对照自己的行为,因此古人常把廉洁比作铜镜,寓意照容正心、廉洁奉公。“明镜高悬”即象征着公正廉明,寄托了人们对公平正义的追求和向往。
唐瑞兽镜,宝鸡法士特墓地出土,宝鸡市考古研究所藏
唐瑞兽镜:直径13.5、缘厚0.7厘米。呈八瓣菱花形,圆纽,内切圆形。镜纽外有两鹿一猴一兽,均做奔腾状,神兽之间填以形状各异的折枝花卉,外圈莲花瓣内有花蝶纹饰。此镜图案清晰,纹饰内容丰富、清新活泼、生机盎然,充分体现了唐代风雅的文化情怀。镜体厚重,镜面光滑,是一件上乘佳作。
古往今来,文人雅士对蝉有着别样的情怀,“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的一首《蝉》,正是赞颂了蝉的这种高雅脱俗。而“谦谦君子,温润如玉”,表明了人们以玉比德的美好祝愿,玉与蝉相结合,既有玉的温润,又有蝉的清高,代表了君子清正高洁的形象,备受推崇。
西周玉蝉,宝鸡旭光村墓地出土,宝鸡市考古研究所藏
西周玉蝉:长4.2、宽1.7-2、厚0.7、孔径0.6厘米。白玉质。器体扁平,近长方形,中有纵向穿孔,器表以阴线雕刻卷云纹、弦纹、三角纹。玉蝉在古代被人们用作精神寄托, 象征高洁的品性。蝉形玉器根据用途一般也可分为三种: (1) 冠蝉, 用于帽饰, 无穿眼; (2) 佩蝉, 用于腰间配饰, 顶端有穿眼; (3) 琀蝉, 在逝者口中, 无穿眼。
— END—
编辑:王含
审核:张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