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抹不去的繁华——陈仓古城(三·2)
2005年11月19日,继续调查。
蒋家庙遗址位于金陵河以西的山坡,西依陵塬,东隔河与贾村塬遥遥相望,山坡北临一条大沟,当地叫石家沟,或石桥沟,沟是因流水冲刷,从陵塬塬顶下切而形成的,一直延伸到金陵河,沟内暴露出黄土与古土壤连续分布的典型黄土堆积,当年西北大学地质系曾在这里做过第四纪黄土堆积的研究.
从北墙西段依山势沿沟梁而筑的情况来看,北墙东段也应依沟势而筑。我们在北墙东端的一段夯土下发现一个灰坑,灰坑内恰巧出一件高领袋足鬲,这说明,此夯土墙的年代上限不会早于此器物的年代;下限不会晚于春秋战国时期,因为西段的城墙压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地层下。夯土下发现的灰坑是极为重要的发现,它的年代确立为解决水沟夯土城墙的年代提供了参照。水沟城的选址、地形、筑法与蒋家庙城极为相近。
中午的成绩有二,一是解决了此墙的年代上限,二是把北墙向东延伸了300米。
下午我们找南墙,经过近三天的调查,我们分析,南墙也应与北墙一样沿坡势而建。但在应出现南墙的地段未发现夯土,是否说明城的范围或许比想象的大或小。于是我们先扩大范围,向南跨过陈家沟,沿南坡沿向上找,结果一天无所收获。
我们又翻回陈家沟,缩小范围调查。在整个山坡坡面中线腰部,有一座小庙,庙前有一通倒躺的石碑,为乾隆年间。我告诉刘静,前天我曾来过此地,在庙前断崖上发现了夯土迹象。刘静比较累,坐在一棵皂角树下休息。
前天下午曾到此地,觉得此处可疑,在西崖的老土槐下根部似有夯土痕迹,因为无法靠近,具体情况不明。但没有考虑是南墙,因为根据常理,北墙沿北沟势一直到塬顶,同理,南墙也应该沿南沟修筑,这样才能发挥工程的最大效益,不会造成浪费。当时已是下午四点多,冬天的关中地区,特别是阴天,由于有雾,此时天色已暗,十几米远就看不见人。我站在凄凉的古庙前,空荡荡的,有点渗人。刘静还在北边,担心把她给丢了,就返回了,不见刘静踪影,我慌了,急忙喊了声“刘静”,不远处传来刘静的回应声,原来刘静就在前面的断崖下,由于大雾,加之天暗下来,眼睛几乎看不见。
扩大调查范围,没有找到南墙,就有两种可能,这里根本就没有城,只有一条东西向沿山势的夯土墙;或者缩小范围,在认为不可能的位置重新寻找,独独一条夯土墙在如此复杂艰辛的环境出现是不可思议的。我们对前天发现的可疑点仔细观察后,在断崖上的夯土里发现了石块,这一现象与发现的北墙某处风格相同,接着在下一个断坎又发现夯土,而且宽度、方向一致。“我们发现南墙了!”
我们立刻兴奋起来,顺着方向在应该出现夯土的地方找,果然发现多处夯土断面,因为夯土墙是东西向,而梯田断崖是南北向的,因此夯土墙被一层层梯田断崖截断,暴露出墙的横截面。躲躲藏藏的南墙终于露出了她的面纱,从前天下午到今天下午,终于找到它。南墙不是在山坡的最险处,而是在整个山坡的南北中轴线处,为什么不在坡南侧的沟边最险处?可能南沟比起北沟来,比较平缓,不险峻,而且夯筑也不方便,而山坡的中线处正好起脊,较方便筑墙。南墙和东墙的发现是今天最大的收获。
2700多年前,一位来自东周都城洛邑(今洛阳)的士大夫,行役至曾经是西周都城的镐京(今西安),他满目所见,没有了昔日的荣华繁盛,只有一片忘情生长的黍苗,不时传来一两声野雉的哀鸣,此情此景,留下了“彼黍离离,彼稷之苗。…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的千古咏叹。唐代储光羲有诗云:“独往不可群,沧海成桑田”。斗转星移,春秋更替,历史上那些曾经耸立在陈仓大地上的文明地标,承载厚重历史的故城,而今却静静地隐藏于荒山野外。忽然有一天,被考古工作者发现,陈仓山野里、黄土下,会有怎样的故事呢?
" 确认蒋家庙城址"
2005年11月20日是个星期天。北京大学徐天进教授、陕西考古研究所王占奎研究员为看蒋家庙发现的城墙遗址,前一天专程赶到宝鸡,今天一同前往石桥城址。同行的还有宝鸡市文物局任周方局长、刘宏斌副局长、文物科陈亮科长及宝鸡市考古队队长刘军社等九人。
大家确认了发现的夯土遗迹为城墙遗迹,认为时代不会早到先周,并沿四周看了一圈,顺便把南墙的上部分(西段)也划上。
徐教授说,城的西墙可以雇人探一下,把它的走向搞清楚。
蒋家庙北墙延伸到陵塬顶部。其北墙所临之沟壑在中国第四纪地质研究中,也有一席之地。当年黄土专家刘东生先生曾在对这里的典型黄土剖面进行了研究,这里的黄土剖面(即宝鸡剖面)已被学术界作为中国黄土土壤地层的标准剖面或模式剖面。黄土是地球气候与环境变化的记录者,一般认为黄土从260万年前就开始堆积了。人类的历史相对于地球的历史非常短暂,要了解地质历史时期地球环境变化过程,就必须从地球的自然记录中寻找答案。黄土堆积中的灰黄色的黄土层和褐红色的土壤层记录着黄土高原干燥寒冷与温暖湿润的气候变化历史。通过对黄土所蕴含的各种丰富的古气候指标参数的测定研究和分析,我们就可以得出在第四纪某时期的气候和环境情况,这就使黄土堆积与南北极的冰雪堆积记录和深海沉积物记录成为我们了解过去200多万年以来地球古气候与环境变化情况的3个较好的记录。
根据宝鸡黄土剖面地层结构,250万年以来,地球大的气候振荡(即冷期与暖期交替)有37次之多,但每次振荡的持续时间大都不会超过10万年。完整的黄土沉积覆盖于一套红黏土(即古土壤)之上,红黏土所代表的气候条件为持续的温暖湿润,黄土——古土壤分层连续相互叠压,是气候条件干冷与湿润频繁交替的结果。这种模式一直持续到今天。
我们发现的所谓石桥遗址古城应该叫蒋家庙遗址,蒋家庙为石桥二组。石桥村管辖自南向北为陈家坪、蒋家庙、石家桥、尚家头、黎沟等5个自然村。
这座城址位于金台区金河乡石桥村蒋家庙金陵河西岸山梁之上,故文物普查工作者将其称为蒋家庙城址。它坐西面东,地势西高东低,西临石桥沟,东抵金陵河畔,西至陵塬塬顶,平面呈梯形。经测量,整个城址西墙长135米,北墙约1300米,南墙长约820米,东墙长约1100米,周长约3350米,面积约40万平方米。城址最高处为西北角,经测量海拔为926米,最低处为东北角,海拔625米,两者相对高差达301米,也就是说,在长1300米的城址北墙,西端与东端的高差达301米。
一座面积接近天安门广场的西周城址被发现了。2008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期间,文物专家亲临现场,他们肯定了城址及其年代,认为宝鸡市区这座唯一的西周城址,不但为西周考古提供了极其珍贵的资料,还为研究宝鸡建城历史提供了考古学上的实物依据。
谁是这座城的主人呢?至今还是个谜!
END
图文 | 怡华
编辑 | 王含
审核 | 张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