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门村位于宝鸡市南郊,是古代中原通往四川及西南地区的起点,四川古代属益州,村名即源于此。1992年5月,益门村电讯器材厂在村北距公路20米处基建,这里地处茹家庄遗址保护区南段。为配合建设工程,宝鸡市考古工作队及时对施工区进行考古钻探,发现古代墓葬两座。
墓地处于清姜河东岸的二级台地上,西邻川陕公路,东依高坡下的黄土山坡,南邻孙家沟,北靠蒙峪沟,地势东高西低,呈缓坡状。由于长期水土流失,全部堆积为厚8米的冲击土层,耕土层后0.4米,春秋晚期层厚0.9米。春秋晚期文化层被宋元时期的扰乱坑打破。2号墓开口距地表深1.3米,位于春秋晚期文化层底部,西南角被汉墓(M1)打破。其中2号墓出土了大批金器、玉器、铁器、铜器等珍贵文物。墓葬为一长方形土圹竖穴墓,墓向315°。口小底大,上口长3.2、宽1.5;底长2.8、宽1.5、深5.5米。底部四周有活土二层台,中间置一棺一椁。棺椁之间设长方形头箱。墓主骨架无存。随葬器物均分别集中置于头箱和棺内中部。头箱以马具为主,棺内主要为兵器和饰品。根据出土器物,益门2号的年代大体在春秋晚期的偏早阶段。
金柄铁剑(二号剑)
兽面金方泡
鸳鸯金带钩
益门2号以出土大量的金器引人注目,总量约3000克,居中原地区先秦墓葬之首,其造型之精美,纹饰之华丽,尤为罕见。益门2号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出土大量的铁器,以剑刀为主,有20余件,经鉴定,为人工加工冶炼铁,说明秦国在当时已有较大范围的铁器应用。益门2号春秋墓规模虽小,但出土随葬品丰富、规格高,为研究宝鸡地区春秋时期秦人的丧葬制度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参考资料:
1、宝鸡市考古研究所:《宝鸡市益门村二号春秋墓发掘简报》,《文物》1993年10期。
2、宝鸡市考古研究所:《帝国宝藏·益门二号春秋墓探疑》,三秦出版社,2006年。
3、宝鸡市考古研究所:《秦墓遗珍·宝鸡益门二号春秋墓葬》,科学出版社,201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