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普查班级中的“四好”小组 ——宝鸡“四普”纪实
8月19日,岐山县召开了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实地调查启动会,标志着岐山县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实地调查正式拉开帷幕。新地方、新征程,重组之后的普查小组孕育了一支由“好大哥”赵鹏组长、“好学姐”郑丽娟、“好搭档”张锐鹏、“好学生”黄成组成的岐山普查“四好”三组。
“好大哥”赵鹏,组长。赵哥是文物普查的老前辈,曾参与过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也在麟游、扶风普查队担任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小组组长,丰富的野外工作经验与系统的文物知识储备一直给这支小队源源不断注入自信和力量。赵哥虽是老前辈,却总能将我们“小辈”照顾妥帖。于理论知识,他总是尽心传授,“小郑,哥给你说”,“黄成,哥给你说。”总是萦绕耳边,像邻家大哥哥一样为我们答疑解惑。于外勤业务,每每寻找遗址文化层和灰坑时,总能听见赵哥说“小郑、黄成,这里不好走,比较危险,你们就待在这里,我去找。”他总是手持镰刀走在前面,“遇山开路,遇水架桥”,除荆棘、砍酸枣树,为我们开辟一条直达文物点的安全小道。寥寥数语,是赵哥作为组长的担当与爱心,备受照顾的我们常常感动不已。于内勤业务,每一次外出归来他第一时间收集标本袋,清洗文物,归类,定时代,拍照片。又常常现场教学“小郑,黄成,你俩记住,这就是商代标准器,鬲足。”又或者经常从其他队借来标本,“你俩看看,这是骨器,咱没有,你们看过就记住了。”赵哥老把式,他的倾尽所有传帮带让我们温暖不已。当然,赵哥也是个幽默的“老顽童”,总能和我们打成一片,汽车疾驰在途时,他给我们讲三普见闻,讲太白山,讲麟游,努力缓解我们的焦虑情绪;内业填表枯燥时,他给我们烧热水,找水果,尽心照顾我们的生活。他是第三小组的“精神组”和 “气氛组”,外勤工作常常辛苦,填写表格也总会疲惫,但是有赵哥在的地方,总有欢声笑语。
“好学姐”郑丽娟。什么是缘分呢?是这个随机分配的普查小队中,竟然有一位同学校、同专业、同老师的学姐。学姐与我一样,努力践行母校“立身为公,学以致用”的校训精神。她不怕苦,肯学习,阐释了女队员们“巾帼不让须眉”的精神风范。无论文物点位于荆棘满布的荒岭,还是身处难以抵达的深沟,她总能尽力克服困难,到达点位。找到的文化层、灰坑,她总能详实、细致地记录;采集到的标本,她也能认真地分类、装袋;每一个标本,她都会向赵哥和其他老师请教年代、质地、纹饰等,为我们内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好搭档”张锐鹏。“精神小伙”张锐鹏是三组中的测绘员,他瘦瘦高高,也略显内向,但工作起来也同样一丝不苟。我和小张在分队负责外业中的划四至范围和打点拍照,RTK的熟练使用、无人机的精确拍摄,赋予了每个文物点一张精确的“身份证”。由于普查系统的更新,普查标准的提高,小张提供的测绘数据需要一次又一次的“更正”,“喂,小张,帖家河遗址的平面图可能需要增加一个图例。”赵哥刚放下电话,小张就即刻着手修改,这样的情形在岐山上演了无数次。小张总能仔细按照普查要求,精确每个数据,帮助我们做好内业。
“好学生”黄成。行笔至此,又不知如何落笔。何以称自己为“学生”,觉得三组中的每个成员都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赵哥是我们的老大哥,他也是普查三组的“引路人”,引导我们找位置、寻标本、做内业,丰富的普查经历让我们的工作开展又快又准。小郑学姐一直默默用行动关心着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她坚韧的精神和求知的力量感染着我 。“精神小伙”小张话不多,但一丝不苟、不怕麻烦的品质感动着我。每一个人身上的美好特质都是我努力的方向,我要做好一个“好学生”,积极向他们学习。
这就是我们这个“四好”小组。我们以最大的热情迎接每一天的工作,不负韶华,不负未来!
图文:市普查队、岐山县文物局 黄成
市普查队、宝鸡先秦陵园博物馆 郑丽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