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栏目导航
联系我们
地址: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西宝路12号
电话:0917-3266528
邮箱:bjskgyjs@163.com
当前位置:主页 > 公众考古 > 考古记 >
斗鸡传奇 考古圣地(二·2)
浏览: 发布日期:2022-10-13
 

 

 
 

 

斗鸡台,陇海铁路宝鸡段一处的隧道名,因20世纪初这一带发生了民国第一文物大盗案而引起了世人的关注,后来徐旭生、苏秉琦等先生在斗鸡台的考古发掘被称为陕西考古“第一铲”,宝鸡也因而被中国考古界称为“考古圣地”。而苏秉琦先生创建中国“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理论”和“文明起源、形成与发展道路理论”的实践本身,就是创建具有中国特色考古学派的过程。

 

 

 

陕西第一铲(2)

 
 

1934年4月26日,由国立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会和陕西省政府联合组建的考古会,在徐炳昶(徐旭生)、苏秉琦等考古学家的带领下,开启了陕西历史上第一次现代意义上的考古——宝鸡斗鸡台考古,斗鸡台遗址的成功发掘是中国考古学初步发展时期最重要的发掘项目之一,揭开了对秦周文明的探索序幕.

 
百姓疾苦
 
 

 

在《斗鸡台考古见闻录》中,苏秉琦先生对当地民风民情进行了详细记述,我们可以深深感受到苏先生那份家国情怀,对百姓疾苦的关心,对社会民生的关注。

斗鸡台当地人的经济状况,都非常困窘。没有五十亩田以上的地主;没有上千元的资本家;所谓贫富,不过是大贫和小贫的差别罢了。至于贫困的原因,苏先生认为可以分作自然的和社会的两个方面。

自然的原因,第一是耕地不足。如陈宝祠所在的戴家湾,全村约六十户,耕地共不足四百亩。占地最多的不满五十亩,普通只三五亩。闹灾的时候,饿毙逃亡的,大约不下十分之三四。第二是雨水缺乏。因为“原地”和“坡地”占耕地的大半,所以常患雨量不足。这一带的庙宇多供着“火帝真君”,也许是苦旱的缘故。“滩地”只占一小部分,比较耐旱。有的还可以引水种稻,不过面积不大,有时河流改道,淤上一层泥沙,膏壤便立刻变成了不毛之地。在社会的原因中,最重要的是种烟的结果:一是因为种烟(鸦片)占去了最好的麦田,食粮不足,还需要仰赖输入,所以价格提高。二是烟价低廉,吸食方便,吃鸦片现象极端平民化和普通化,结果烟土出产的大半,都归本地消耗。三是人口虽然稠密,劳动反感不足,以致提倡农村副业和出外谋生,几乎全不可能。四是高利贷的剥削。土地的分配,还不大悬殊,可是高利贷却很普遍。十来亩田产的家庭,负几十元债务的很多。利率普遍十分。虽然有的稍低一点,可是当烟苗正需要上肥料的时候,那种短期借贷,普遍是一元借款,还烟土五两。不过三个月的功夫,几乎就是兑本兑利!鸦片和庄稼不同,非用肥料(豆饼最好)不可。种烟的人交罚款,用人工,已经花去不少的本钱,如果歉收,一定赔累。当急用钱的时候,也就不得不用这阎王债了。由于以上社会的和自然的原因,所以就算在丰收之年,还是呈现非常贫困的景象。

住的问题,在斗鸡台一带比较容易解决,因为自然赋予了他们一种细密坚实的土壤,他们可以不需要任何材料,只要靠着塬土坡,花上二十来工的劳力,就可以造成一个约两方丈大小,十来尺高的房屋——窑洞,也可以支持十来年的功夫。窑洞里边半截是土炕,洞口拿土坯垒一堵墙,留下一个小门和小窗洞,再有一个窑洞堆积一切农具粮食柴草和杂物等等,这就是一个五六口家庭的住宅。两个窑洞前边,再用土坯垒一堵墙,围成一个院落,只有少数人家会再加上一个板门。

这种住宅,虽然空气不很流通,并且缺乏阳光,但它确乎是冬暖夏凉。

陕西的气候虽比北平暖些,可是冬季也常在摄氏表零下七八度。当地人几乎可以说没有被褥,就穿着白天的一件棉袄,睡在光土炕上,就能过冬。在夏季因为阳光晒不透,所以比普通的房子的温度低。

微信图片_20221008152955.jpg

当地的新娘新郎

 

娱乐方面,最主要的是戏剧,陕西是秦腔的发源地,这大约是因为陕西人特别爱好戏剧的缘故。只宝鸡一县,听说就有三个戏班。近两年年境稍好一点,从旧历正月起,直到割麦的时候,几乎每一个中等的村落,都要轮流唱一次戏。一次三天,普通代价一百元上下,其余的杂费,也须要些。这项开销,在一个贫瘠的乡村,实在不是一个很小的数字。

 

图片1.png

在考古工地辛苦了一天的工人们,晚上还会到一二十里外的村庄去看戏。甚至如果附近村落白天唱戏,工人们全体宁愿牺牲工资也要去,以致考古工地不得不暂停。同时当地人尤其好唱,随时随地,常常可以听到那种凄凉悲壮,古朴无华的歌声,正和陕西人的刚毅质实的民性一样。乍听的时候,也许觉得它刺耳和单调,听惯了以后,就会觉得和那白雪皑皑的秦岭,有一种协和的美了。有一个老汉,常到考古工地来。苏先生他们给他一两支纸烟,他就高声的唱起了他自撰自谱的“打白狼”“打郭坚”。工人们都倾耳静听,似乎是心领神会,大有诗人荷马的风味。

 

图片2.png

 

 
盛开的烟花
 
 
 
 
 

苏秉琦先生因斗鸡台考古,在宝鸡住了较长时间。二十四年(1935年)五六月间,又随徐旭生先生从宝鸡沿着渭河南岸调查古迹,返回西安。他们所经过的宝鸡、郿县、周至、户县,可以说是陕西种烟的中心区域。宝鸡县种烟约二万五千亩;郿县约一万多亩;周至约七万亩;户县约五万亩(以上是领照的数目)。在这一次旅行中,他饱看了遍地如云的罂栗花;更看见割烟季节各地呈现的畸形的繁荣,好像烟鬼吃足了鸦片以后的兴奋情形。苏先生尖锐的指出,陕西的社会既如同烟鬼,所以他们犯了瘾以后狼狈无力的情形,正好和他们前边所见的畸形的繁荣,是一个对比。

陕西的种烟(鸦片),已经有多年的历史。当初不过拿它当权宜之计,可现在整个社会,已经成了一个如同多年嗜毒的瘾士。再想完全禁绝,不但影响财政的收入,人民也感觉不便了。烟土的市价,最贵的时候一两不过五角。两钱烟膏的代价,不过相当十枝装的金字塔烟一盒。所以鸦片在陕西可以说非常平民化。

苏先生经过宝鸡的虢镇和阳平镇的时候,烟花正在盛开。这一带因为完全是滩地,不但土质好,还可以用井水灌溉,所以种烟特别多。碧绿的烟苗,和澄黄的麦苗相间,大约烟苗占耕地全面积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一望无际的平原上,尽是烂漫如锦的烟花。许多农夫用柳斗汲水浇地,真是一幅美丽的图画。

 

图片3.png

吸烟的普遍,尤其惊人。青年男子吸烟有瘾的大约占十分之六七。妇女吸烟的,也颇不少。究其原因,一则是价钱贱,一则是过于方便。雇工人割烟的时候,当讲明工钱之外,加几两烟土。种烟的人辛苦一场,割下来以后,自己便不由得要借着尝尝为名,熬几两酬劳一下自己。

由于吸烟的普遍,产生两种非常严重的后果:第一是耗费惊人。如戴家湾种烟二十六亩,一亩平均按收割五十两计算,共和一千三百两,可是戴家湾的青年男子吸烟有瘾的就有三十多个,如果每人每天吃一钱,全年就需要一千多两。固然实际种的不只二十六亩,可是吸烟的更不只青年男子。第二是劳动的不足。斗鸡台考古工地所用的工人四五十名,是从附近的几十个村选拔出来的。因为凡有烟瘾的一概不用。所以戴家湾虽然有五六十户,壮丁也当不下五六十人。可是淘汰的结果,只有二十多个是没有烟瘾的,仅占总数的小半。

当时西汉公路的建筑工程,一半是就地征工,一半是从河南招募,据经委会方面的人说:河南来的工人,一天能作四方;本地工人,一天只能作一方(一平方丈一尺厚的土)。因此割烟割麦的短工、商贩、洋车夫、脚行、铁路员工以及普通工人,从他们的语音知道许多都是河南省籍。

苏先生不禁感慨道:一般人都听说上海的金融界到陕西投资,哪知道还有大量的劳动输入陕西!这不是因为陕西的人口稀,乃是由于鸦片烟鬼不能胜任繁重的劳动!

 

 

 
发掘情况
 
 

 

 

 

国立北平研究院在陕西的考古工作,从1933年春开始,至1937年夏因全面爆发抗日战争而中止,先后历时约四年半。在此四年半中,第一年的工作重心,是在渭河两岸的古迹调查;后三年半的工作重心,是在宝鸡斗鸡台的发掘。国立北平研究院在斗鸡台的发掘共计有三次。

第一次,自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四月二十六日起至同年六月二十一日。

第二次,从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十一月二十三日起至翌年(1935年)五月七日。

第三次,自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四月二十五日起至同年六月二十三日。

发掘区域有三处:即陈宝祠后面的废堡区、戴家沟以东的沟东区和戴家沟以西的沟西区。在三次较大规模的发掘中,以沟东区的发掘成果最为显著,共发现墓地104座,并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

 

图片4.png

 

 

 
十年一剑
 
 

 

 

宝鸡斗鸡台的考古发掘从1934年开始,经三次发掘,到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前夕结束。《斗鸡台沟东区墓葬》(国立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所:陕西考古发掘报告第一编第一号)出版的工作期间,历经劫难,饱受磨难,时作时辍,到1947年春改交北京大学出版部继续完成,可谓十年磨一剑。

出土的器物因北平研究院与陕西省政府的合作关系,大半留陈西安,仅一少半运回北平。中日战起后,曾将存北平古物中形体较小而认为比较重要者取出收藏。此部分古物沦陷八年,幸安然无恙。其余古物则被伪组织移至午门历史博物馆内,并由伪组织主持,草率整理之后,即掺杂陈列于该馆之午门楼上、及东朝房特辟之陈列室内。不幸后者曾一度被盗。损伤小件铜器310件。至于存陕古物(第一、二两次发掘品之大半),不幸因陕西考古会房屋曾被日机轰炸倒塌,损毁严重。

中日战起后,北平旋即沦陷。史学研究所设北平中南海怀仁堂西四所内。该处因地势冲要,受敌伪监视较严。故仅将一部小件古物及整理资料秘密取出,觅地暂存。翌年,北平研究院在昆明恢复,史所随院南迁。始将此项材料由北平运出,取到香港越南,抵达昆明。

1938年,29岁的苏秉琦为了继续自己的事业,忍痛抛下身在北平的母亲和妻儿,单身一人到了昆明。1941年,妻儿才到昆明团聚。这一年,苏秉琦的十万字书稿《陕西宝鸡县斗鸡台所得瓦鬲的研究》在邮寄给香港商务印书馆王云五时,却因为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占领香港而下落不明。

报告之编辑工作即于民国二十八年下半年在昆明开始。当时工作条件之简陋,尤异寻常。该稿成于民国三十三年间,适值抗战最艰难时期。后方的物资条件每况愈下。当时后方所最缺乏者为上等纸张,次为制版材料。

 

图片5.png

此改稿成于民国三十四年(1946年)春。在当时极度困难情形下,蒙商务印书馆承诺承印,而日本投降,物价暴落。与其因陋就简,在重庆印刷,不如稍缓,移至香港印制。但胜利后,出乎意料,物价波动。1946年间北平研究院正式迁回北平。旧话重提, 计划付印。但此时条件还不如战前。

1946年11月,交北平新文化出版社印制,预定三个月内可以完成。不料该社因连续发生种种意外事故,时作时辍,1947年春又改交北京大学出版部继续完成。

此项材料,自发现至此,十余年来,饱经患难。检讨内容,虽遗憾甚多,劫后弥足珍贵。

后人这样总结斗鸡台的考古发掘贡献:从宝鸡地区的瓦鬲上还可以看出,先周文化还有两个来源,一是西北方向来的姬姓成分,一是关中土著的姜姓成分;到了周王朝时期,秦人已在陇西兴起,当秦人东进到宝鸡地区时,带来了诸如素面袋足鬲、曲肢葬、铁器等文化因素。这就从考古学上初步证明了商、周、秦不同源,各有各的文化发展脉络,从而打破了夏、商、周、秦以一贯之的正统王朝的史学体系。

 

图片6.png

周、秦文化分别代表了中原文明一西一东两个源头的相遇之旅,这个“文化交汇”的观念在苏先生毕生的研究中竟贯彻始终,这一切都可以追溯到1934年夏日“斗鸡台”下的“陕西第一铲”。

图片7.png

 

 

 
考古余音
 
 

上个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戴家湾曾有两次考古发掘。

1983年3月下旬的一天,金台区文化馆文物专干李炳元发现在原斗鸡台隧道顶部停放有拖拉机、推土机、挖掘机等。询问得知道,铁路改线北移,要从遗址的南边通过。他立即找工程队交涉,工程队说:“我们只管修路。”李炳元和时任金台文化馆田仁孝馆长将发现的情况及时向区、市有关部门汇报。宝鸡市文化局尹盛平副局长带领有关人员,多次前往宝天铁路电气化工程指挥部交涉,最后达成共识:文物部门办理相关手续,配合铁路改线进行随工清理发掘;铁路电气化指挥部拨专款,作为随工清理发掘经费。

同年5月,随工清理发掘工作开始。宝鸡市文化局决定由市局文物科和金台区文化馆联合组成戴家湾考古队,贾德耀任队长,李炳元任副队长,田仁孝兼任办公室主任。办公地点是租用团结村委会的大礼堂,约距发掘现场1公里。队员从周原考古队、雍城考古队、市博物馆和有关县区的文博专干中抽调,有眉县的刘怀君、陇县的肖琦、千阳的樊晓祖、武功的康乐等。并抽调熟练技工吕科选、淮志远等10多名人员参与发掘、修复和资料整理工作。

 

图片8.png

1995年戴家湾考古发掘现场

 

发掘工地在斗鸡台隧道顶部,即1934年苏秉琦先生《斗鸡台瓦鬲墓》中提到的废堡区(明代筑的堡子)。当时是一片麦地,麦子眼看成熟,丰收在望。5月8日,即在隧道西口的半坡上开了17个方,两条探沟。6月25日废堡区麦子收割完毕,于是在该区集中人力大面积进行开挖,按田野考古程序布方84个。考古队员一天最多上37人,民工一天最多达到138人。用了半年多的时间,对隧道顶部东西长约160多米,南北宽约60多米,共计9000多平方米的范围内进行了抢救性的发掘清理工作。

在紧张有序的发掘工作中,考古队员向民工宣讲文物法规,和当地群众关系相处很好,当地群众对考古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群众还自愿交献了一批散失在民间的文物,有陶器,也有铜器,如西周中期的父丁爵。当年12月,天冷之前,田野发掘工作全部结束,留少数人对出土文物进行修复,绘图整理资料。

这次发掘清理出的主要遗迹:

房基8座、灰坑248个(仰韶时期17个,龙山时期4个,汉代161个,晚期66个)、窖穴24座(仰韶10座、汉代14座)、水井9眼(早期的4眼、汉代的3眼、魏晋时期的2眼),在这里发现了苏秉琦先生在此发掘后回填的遗痕,和记载相吻。

1984年春,当时因资金缺乏和抽调人员回撤等因素,发掘整理告一段落。经宝鸡市文化局同意,将戴家湾工地出土的文物和资料暂放宝鸡市博物馆保管。

为了向外展示发掘成果,在金台区文化馆院内举办了“古陈仓出土文物展览”,当时在市、区影响很大。虽然发掘报告尚未整理出来,但这次发掘确有一定影响,为世人所关注。

 

图片9.png

1995年戴家湾考古发掘现场

 

在整个发掘过程中先后共出土各个时期的石、铁、铜、陶、骨、玉等质地器物2000余件。出土多的是各式箭头,文物以陶器居多,最大的罐内可容两人。另外还有玉壁残片、印章、封泥、“半两”、“五铢”、“开元”铜钱和铁器。仅在这块九千平方米的土地上出土了这么多文物,件件都和古陈仓城相关,特别是出土用于攻城的兵器——石磨、箭头之多,和史书记载是一致的。《三国志·魏志》载:

“先是,使将军郝昭筑陈仓城。会亮至,围昭,不能拔。亮进兵攻昭。起云梯、冲车、以临城。昭于是以火箭射其云梯。梯燃、梯上人皆烧死。昭又以绳连石磨、压其冲车,冲车折……”。

这些兵器实物,对进一步研究宝鸡、古陈仓地望和历史沿革提供了一批实物资料。

 

 

 
中外考古与文物保护合作的先河
 

 

 

1995年,中国和意大利政府一项文化交流项目正式启动,合作建立陕西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后改名西安文物保护修复中心)文物保护实验室。根据两国的相关合作协议,文物项目内文物保护教学和实习过程中需有一处合适的考古发掘现场作为实习工地。经过多方考察比较,最后决定将陕西省宝鸡戴家湾遗址作为教学实习工地。对此,中意双方均感到满意。1995年—1997年,西安文物保护修复中心、陕西省考古研究所与意大利中远东研究所联合在戴家湾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总计发掘面积为500 平方米。为了更好地进行分区,将500 平方米分为5个探方,每一探方面积为正方形,边长为10 米,即10X 10平方米。

在联合发掘期间,国家文物局组织了全国十几个省、自治区文物考古单位及高校20多人,并委托陕西省文物局组织成立了“中意合作宝鸡戴家湾考古发掘和现场保护培训班”。其中编号为SBDT0604 由中意考古专家进行考古现场保护教学发掘,采用了意大利考古专家使用的哈里斯考古地层学的记录方法。

 

图片10.jpg

中外考古专家在戴家湾考古工地

 

古代长安与古罗马是丝绸之路联系的两个重要节点。历史上,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同时还是促进欧亚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在20世纪末,通过中国和意大利政府努力促成的宝鸡戴家湾考古发掘项目的文化合作,也是历史上中西文化交流,在新时期的一种延续,开启了中外考古与文物保护领域合作的先声。

 

图片11.png

电子经纬仪测绘

 

图片12.png

 

图片13.jpg

《宝鸡戴家湾考古研究报告》

 

3000多年前的宝鸡斗鸡台一带到底发生了什么?谁是他们的主人?西周中期后他们为什么从这里消失?1947年,考古学家陈梦家先生在美国波士顿与戴家湾出土的鲁侯熙鬲奇遇后,为我们打开了了解3000年前斗鸡台历史的一扇窗口。请看下期:《斗鸡传奇,考古圣地》之——斗鸡台墓地解秘。

THANKS
未完待续

 

图文丨怡华

编辑丨王含

审核丨张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