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栏目导航
联系我们
地址: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西宝路12号
电话:0917-3266528
邮箱:bjskgyjs@163.com
当前位置:主页 > 公众考古 >
祖先的崇拜——从史前时期陕西地区的陶塑人像谈起
浏览: 发布日期:2023-10-18



      关于陶塑人像,以往已多有学者做过研究,或从功用方面,或从制法方面,或从艺术方面。陶塑人像在不同地区、不同部落的用途不同,有些用以祭天,有些用以丧葬,但综而观之都体现着祖先的崇拜和信仰。让我们从史前时期陕西地区的陶塑人像谈起,探索祖先的崇拜。

 

 

一、陕西地区陶塑人像出土情况

 

目前为止,陕西地区发掘或采集的陶塑人像主要有:宝鸡地区:北首领遗址(距今约7000年)出土陶塑人头和人半身像各一件、福临堡遗址(距今约6500年)出土陶塑人面像一件、案板遗址(距今5500年)出土陶人九件;宝鸡以外地区:西安半坡遗址和华夏泉护村出土陶塑人面像各一件、咸阳长武出土陶塑人面细颈壶一件、武功赵家来遗址出土陶塑人面像一件、西安临潼邓家庄遗址出土陶塑人像一件、汉中南郑龙岗寺出土人面陶壶一件、商洛洛南县焦村遗址出土红陶人头壶一件、延安黄陵出土陶塑人面像一件。


宝鸡北首领遗址出土陶塑人半身像

 

 

商洛洛南县灵口镇焦村人头壶

       属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中期遗物。此器为泥质红陶,上部为女性人头像,细颈鼓腹、平底。壶背后有口,可盛水。头像面部表情生动,留有齐耳短发,梳理整齐,高鼻梁,眯着的眼睛温柔的望着远方,小口微张,仿佛在讲述着什么。

 

图片

延安黄陵陶塑人面像

 

汉中南郑区龙岗寺遗址人面壶

属新石器时代仰韶早期半坡类型,腹颈分界并不明显,下腹微弧收,小平底,通体光素,与同时期出土陶壶造型相比,是件精美的原始雕塑艺术品。

 

 

二、陕西地区陶塑人的特点

 

从时代特征来看,陕西地区的陶塑人像,从仰韶早期半坡类型一直流行到仰韶晚期,以后基本不见,属于仰韶早期半坡类型的有宝鸡北首岭遗址、南郑龙岗寺遗址等,属于仰韶晚期的有案板遗址等。

从陶塑人像整体形状来看,陕西地区的陶塑人像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独立人像,其中包括一些大型和小型的人像、人半身像、人面像,其中人面像数量最多;另一类是与陶器相结合的人面像,人面多位于陶器的口部。

从出土情况来看,独立人像除在北首岭遗址是地层中出土以外,在其他地区均出土于灰坑中,而与陶器相结合的人面像,如南郑龙岗寺、洛南焦村遗址的人头陶壶等,均出土于墓葬中。

从制作手法来看,仰韶早期半坡类型的陶塑人像刻画比较精细,如北首岭遗址出土的陶塑人面像经复原后可看出为男性,面部较宽,宽于头长,脸部丰硕,鼻梁挺直,下颌微圆,平,头发用绳纹表示,眉毛和胡须以黑彩表示,眼睛及口部作长条形孔,双耳扁平,穿有小孔。仰韶晚期则刻画的较为随意,案板遗址二期的个别陶塑人像的眼、鼻等为戳刺而成。

 

         宝鸡北首领遗址出土陶塑人面像   

扶风案板遗址陶塑人像

 

从人像大小来看,仰韶早期半坡类型的陶塑人像较高,如北首岭遗址的陶塑人头高7.3、宽9厘米。到了仰韶晚期则较矮,如案板遗址所发掘的陶塑全身像为6.6厘米,有的仅有2.7厘米。

 

 

三、关于陕西地区陶塑人像的含义

 

对于陕西地区陶塑人像所表达的含义,学界多有研究。以扶风案板遗址中出土的大量圆柱形泥块捏塑人像和半身像为例,郭颖珊认为,半身人像和陶塑裸体女像与燕山南北地区发现的大量陶塑女像相似,都凸出表现了女性丰乳、肥臀、孕姿等特征,可能与丰产、生殖崇拜有关;李琪认为这些陶塑人像一定程度上反应了对生育的崇拜,人像整体制作方式多样,造型小巧,便于携带,多有穿孔现象,或许作为护身符使用,代表了一种守护神的形象;何周德等先生认为这是原始人类对自身再生产的祈求与崇拜,同时,也寓意农业丰收。

关于陶塑人像所蕴含的意义,还需要出土遗址综合研究。2018年国家博物馆对吴山遗址进行了发掘,共发掘车马祭祀坑8座,同时坑中出土雕刻较为简单的玉人。游富祥认为吴山遗址是祭天的畤祭遗存,玉人是巫觋祭天时用以通神的工具。巧合的是从现有发表的资料来看,在案板遗址,凡是出土陶塑人像的灰坑均出土有数量较多的动物骨骼,由此我们推测案板遗址出土的陶塑人像有可能是巫觋祭天时用以通神的工具。

 

 

四、与陕西以外地区陶塑人像的比较

(一)甘青地区

地处黄河上游的甘青地区是我国古代陶器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迄今为止已出土陶塑人像约32件,主要集中在甘肃东南部和青海东北部地区,时代跨越仰韶文化早期齐家文化时代。时代最早的是秦安大地湾遗址出土 1件人头形器口彩陶瓶,属于仰韶文化早期,时代最晚的甘肃玉门火烧沟遗址出土3件陶塑人像,属于四坝文化时期。

 

 

甘肃秦安大地湾人头形器口彩陶瓶   

集颜值与内涵于一身的它,挺鼻小嘴,五官端正,齐刘海造型,双耳还有系挂饰物的小口,宛若一位穿着花衣的少女。瓶身绘有黑彩纹饰,精雕的彩陶纹饰圆弧纹与变体鸟纹恰似滚动的黄河水蕴藏着勃勃生机。

 

 

玉门火烧沟遗址出土人形彩陶罐

 

甘青地区仰韶文化时期陶塑人像出土数量较少,集中于甘肃东部,主要有秦安大地湾遗址、秦安寺嘴遗址、礼县高寺头遗址、天水柴家坪遗址等。甘青地区陶塑人像盛行家窑文化时期。在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以及马厂类型中均发现有数量较多的陶塑人像,进入齐家文化和四坝文化阶段,数量减少。马家窑文化时期以鼓腹陶壶最有特色,且有陶塑人像的器物,大部分有彩绘,以涡纹为主,如青海柳湾墓地的裸体人像彩陶壶。

 

青海柳湾墓地裸体人像彩陶壶

招风耳,细眼睛,高鼻梁和大张的嘴巴。人物表情丰富,人像的身躯和四肢位于壶的中部,双手放于腹前。乳头用黑彩点色。在人像的下腹处,还有用非常夸张的手法塑造的生殖器官的形象。

 

甘青地区的陶塑人像绝大多数与陶器相结合且出土于墓葬对比陕西地区和甘青地区出土的与陶器相结合的人面像,会发现它们在形制上较为相似,推测应是陕西地区甘肃东部早期仰韶文化影响的原因

关于甘青地区陶塑人像的含义,有人认为与陕西地区相同。也是生殖崇拜和祝殖巫术的产物,和原始宗教的某种信仰有关,还有人认为这些人首形陶瓶(壶)和半坡文化出现过的一种具有神主偶像性质的陶罐棺相似,其顶部小孔可能为“供灵魂出入的通道”,从而推测人首形陶瓶(壶)可能由陶罐棺发展而来。当时的人们于陶罐棺中置放死者骨骸,可能也会在陶瓶(壶)中置放能够代表死者的象征物,而人像则是死者形象的模拟。另外,陶罐(瓶、壶)之象与“祖”,即甲骨文写作“且”十分相似,是祭祀祖先的神主,可作为祖先亡灵的象征被氏族或者部落成员共同崇拜。

 

   

甘肃镇原人头形器陶盖钮

两个扁圆孔表示眼睛,三角形隆起象征鼻子。圆形脑壳外面,镶嵌了两个耳朵,下端各穿一个小圆孔,用来垂耳饰之用。

 

 

甘肃东乡人头形彩陶残片

 

(二)燕山南北地区

燕山南北地区,主要包括内蒙古东部、辽宁西部和河北地区,该地区发现的陶塑人像时代最早且可以明显的分为两类,第一类以辽宁东沟后洼遗址为代表,距今8000年共出土17件陶塑人像人物造型有头像和全身像,以全身像为多,无固定姿态大多出土于房址内,有的一端有穿孔有的底部或底部中间有孔后洼遗址的发掘者认为顶部有孔的为身上的挂件,下部有孔的摆放在房址内。第二类以红山文化为代表,包括喀左东山嘴祭祀遗址、兴隆沟遗址以及最典型的牛河梁祭祀遗址,其时代在红山文化晚期,距今5000年左右红山文化陶塑人像出自遗址和坛庙冢。陶塑人像以女性为主,且可分为大型和小型两种,大型塑像与真人相近,小型人物像仅数厘米。与红山文化陶塑人像相比,后洼遗址陶塑人像更为原始、古朴、粗糙。

关于燕山南北地区陶塑人像的含义,学界亦多有研究。宋兆霖先生认为后洼遗址陶塑形象可能是祖先、氏族英雄的象征,对本氏族成员起保护作用田广林先生认为,兴隆沟陶质人形坐像的形制与东山嘴祭坛和牛河梁女神庙发现的一样,都属于神像。兴隆沟坐像为家主,即“家族保护神”,东山嘴坐像为国主,“国中保护神”。苏秉琦先生认为牛河梁遗址泥塑人像群是根据真人塑造的,是红山人的女祖,也是中华民族的共祖。孙守道、郭大顺先生认为牛河梁女神像及群出的塑像是与祖先崇拜有关的偶像。这些不同的认识都提到了祖先崇拜,综上我们认为后洼及红山文化的陶塑人像是祖先崇拜的体现。

 

牛河梁遗址出土红山文化玉人与双人首玉雕三孔器

 

 

牛河梁女神庙陶塑人头像

泥塑人头像即著名的“女神像”,为一高浮雕的人头像,草拌泥质,头顶以上残缺,额顶有箍饰,鬓角部位有竖行的系带,双目嵌玉石为睛,玉石为滑石质,淡灰色,睛面磨光圆鼓,背面作出钉状,嵌入眼窝中。上唇为贴面,露出有表现牙齿的似蚌壳质贴物痕迹;右耳完整,左耳残缺,近耳垂部有一穿孔,应佩戴耳饰。

 

红山文化陶塑人像

 

(三)长江中下游地区

 

长江中下游地区包括安徽、湖北、浙江、湖南,其中浙江出土三件,安徽出土一件,湖北出土六件,湖南出土二件。所涵盖的文化有河姆渡文化、石家河文化,以石家河文化为最多,既有人头像也有全身像。其中以全身像为主,全身像均属于石家河文化。

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陶塑人像最早发现于河姆渡文化(距今7000年),早期仅在河姆渡遗址一期发现一件,晚期石家河文化、薛家岗文化(距今5000年左右)陶塑人像在湖南、湖北、安徽等地有零星发现,且基本出土于灰坑中,其中湖北、湖南以人抱鱼形象为最多,湖北邓家湾遗址属于石家河文化的H67出土有数千件陶塑动物及一件人抱鱼陶塑,显示为祭祀坑。该区域最具特色的人形塑像以玉雕为主,具有强烈的文化指向性,也为众多的研究者所关注。

在湖北石家河肖家屋脊遗址和安徽凌家滩遗址出土大量的玉雕人像,尤以凌家滩出土的玉雕人像最为精美,且标准一致。凌家滩出土的人像明显具有神性,均出土于祭祀坑中,更有学者认为玉雕人像已经脱离了原始的神秘性而具有相当写实的风格,它与祭坛的出现标志着凌家滩氏族社会开始了由神权向王权的过渡。石容传先生认为凌家滩玉人是氏族的首领,即祖先神。双手上举,一般认为是进行某种巫术活动时“通神”的姿势,并认为凌家滩玉人是红山文化通过海岱地区古代文化传入的。

 

凌家滩玉人

 

五、总结

 

中国史前时期的陶塑人像,以燕山南北地区时代最早,陕西、甘青、长江中游地区各具特色其中燕山南北地区陶塑人像从新石器时代早期开始到铜石并用时代一直以祖先崇拜为主。陕西地区的陶塑人像,最早出现在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文化,仰韶晚期以后基本不见,该区域的陶塑人像可能是用以祭天。甘青地区的陶塑人像,往往依附于陶罐、陶瓶之上,其所包含的意义较为原始,是对氏族繁衍的美好期许。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陶塑人像零星存在,该区域大量存在的是像,从石家河和凌家滩遗址出土的玉雕人像推测,拥有玉人的墓主可能是拥有与神沟通权利的巫师阶层

从各地区陶塑人像可见祖先的崇拜多种多样,但统一的是作为一种共同的价值观,它产生于人民群众对于生、老、病、死生命轮回的思考,承载着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也体现了在当时社会生产力条件下对于自然的敬畏。作为普罗大众所需要的精神需求品,能够起到团结人心、增进民力的作用。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我的“三普”记忆——凤翔篇